“银行业死亡笔记”——只有3/5的银行能留下

本文来源:识局shiju
“这个行业不赚钱,而且大多数的模式都行不通。”
这是麦肯锡分析师Roger Rudisuli在电话会议上对银行业的评价。包括他在内的麦肯锡分析师们发布了一份报告,认为只有有能力每年至少产生150亿美元盈利的大银行,才能在未来承受高额的运营成本,而能活下来的银行只有五分之三。
 
报告称,日新月异的技术和趋严的监管已经重塑了整个银行业,裁员并不能解决问题。相比2013年预测只有五到六家投资银行能留下,麦肯锡这次更加悲观:报告直言投行在资本市场上还没能回本,而且既定的庞大成本是很难削减的。
 
那么,银行有没有走出泥潭的希望?金融科技可能会是一个希望。
部分客户和产品是否真的需要高薪的员工?是不是可以通过电子交易来解放劳动力?麦肯锡报告称,这才是银行真正要考虑的。报告提到,数字化驱动的裁员有望在三年内将利润/损失水平提高20%-30%,而股本回报率ROE也有望上升2%-3%。
 
因此,麦肯锡认为,金融科技是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的。但是他们却并不向所有人都推荐这一选择,报告提到:
 
所以,在采纳金融科技扩大销售时,银行可能要先想一想,是不是同时需要配置一些IT和销售人员来保证技术不会胡乱推荐?雇佣一个软件供应商,并因此裁员后,成本有没有下降?
 
另一方面,监管措施越来越注重防范风险,强调银行的资本充足率,并尽量少用杠杆。许多银行已经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。苏格兰皇家银行曾经是欧洲最大的银行,但现在已经放弃了几乎所有海外业务;瑞信选择从贸易转向财富管理;德意志银行也在不断努力,出售资产、精简投行业务并分拆旗下邮政银行。
 
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了监管对银行盈利的影响:
这似乎也是在暗示银行:如果你们再不聘请我们来进行改革,那到了2019年,你们的资产回报会下降一半。ALM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,相比2007年,2015年银行支付给麦肯锡的费用几乎翻了一倍,达到了290亿美元。
 
“很多银行总是等待未来的盈利改善来拯救他们,但七年过去,事实证明不应该再等了。”麦肯锡的报告称,现在看来,有希望在银行业的末日存活的银行是起点高、本土市场庞大的总部位于美国的银行。
 
不过,麦肯锡也认为,转型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——看看电信、半导和汽车这三个行业,大变革之后的它们,现在不就活得好好的么。
一个新全球银行业危机雏形渐渐形成

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均是高杠杆的,这就会使很小的损失都可以演变成大量资本被抹去,破产的风险也增加了。现在,一个个银行业危机碎片开始依次出现,组合成一个新的全球银行业危机雏形。
 
对于众多发达国家而言,银行系统和国家实体经济紧密关联。银行在促进支付,为消费、投资、政府支出提供必要的信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任何银行系统遭到破坏都会导致经济活动放缓。
 
而现在,一些地区的银行业压力已经显而易见。整个欧洲银行业约有1.2万亿欧元的不良贷款。仅意大利银行就有3600亿欧元的坏账,占意大利银行体系贷款的15%左右。这是非常可怕的,这相当于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坏账率的3倍。
 
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幸免。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改革并不完善,德国银行业也已经支离破碎。德意志银行股价已大幅下跌。
 
此外,在新兴经济体,不良贷款问题也非常明显。
 
中国官方坏账率低于信贷总额的2%,而“特别注意”贷款率占了6%。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,中国有1.3万亿美元的高风险贷款,其潜在损失相当于GDP的7%。
 
与此同时,印度问题贷款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,占GDP总量的10%。印度不良贷款来源主要是国有企业、家族企业以及基础设施。
 
至于巴西,巴西银行贷款中,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近3.5%。由于经济持续低迷、利率高、大宗商品下跌以及货币走软等因素,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减弱,这一比率会进一步上升。
 
任何新的银行业危机都可能将会非常巨大。目前,国内外银行间贷款以及衍生品交易通过网络联系起来。一个银行出现未提会迅速感染到其他银行,甚至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。